在全球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,廣東堅持將數字化轉型作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,通過率先出臺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地方政策,明確龍頭企業、中小企業、產業園區、產業鏈供應鏈等四類轉型路徑,創新性開展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工程等系列謀劃部署,凝聚起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強大合力。截至目前,廣東累計推動逾3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,帶動超75萬家中小企業“上云用云”。以優化供應鏈為核心的鏈式改造,正成為廣東這座經濟大省、制造業大省、數字經濟大省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,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。
龍頭企業牽頭 改造延伸全產業鏈
?鏈式改造,是指一種通過?數字化技術、智能化裝備改造提升現有產業鏈供應鏈的方法,可實現產業鏈協同和優化,降低庫存和生產成本,緩解資金周轉壓力,促進產業鏈健康成長。以龍頭企業為中心拉動上游供應鏈構建生態體系,是當前實現制造業系統數據、供應鏈數據“上云用云”,縮短企業“從計劃到交付”供應鏈周期的重要途徑。
在珠三角,廣汽集團、美的集團、格力電器、比亞迪等一大批龍頭企業,不僅在產業鏈上占據關鍵位置,它們還通過創新技術和管理模式,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,在鏈式改造中扮演著重要角色。
通過引入物聯網、?云計算、?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,?美的集團?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,?降低了設備運營成本和維護成本。?美的集團自主研發平臺——“美云智數”將供應鏈各個環節全面數字化,實現生產、物流、營銷的智能化管理。在2024美的經營管理年會上,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提出,基于數字化能力的升級,未來要進一步從每一個經營環節、每一個細節上尋找提升的空間。
格力電器是智能制造的先行者。通過在生產線上廣泛應用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以及物聯網技術,格力電器實現從設計到生產、再到物流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。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預測市場需求,格力電器大大提高供應鏈的靈活性和響應速度。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表示:“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智能化、數字化、綠色化的全產業鏈,這不僅是格力的發展方向,也是整個制造業的未來。”
廣汽集團開發了智能網聯汽車的核心技術,在供應鏈中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,優化了零部件供應和整車生產協調性。通過智能駕駛測試場和數據平臺的建設,還帶動相關產業鏈快速發展。
近年來,廣東持續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,創新探索從“單點突破”到“鏈式改造”,即從單個企業數字化轉型到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數字化轉型發展。
作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,比亞迪成功研發出磷酸鐵鋰電池技術。磷酸鐵鋰電池以其高能量密度、長壽命、快速充電和環保等顯著優勢,迅速贏得市場青睞,引領了產業鏈綠色轉型。此外,比亞迪還與多家供應商共同開發可回收電池材料,建立廢舊電池回收體系,形成了閉環式綠色供應鏈。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:“伴隨新能源汽車研發力度持續增強,新車投放數量快速提升,我國新能源汽車變革進度持續深入,正在突破迭代臨界點。”
“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、供應鏈轉型,早期主要是由市場主導的。”中國(深圳)綜合開發研究院研究員宋丁表示:“華為部分產能從深圳到東莞松山湖,本質上就是龍頭企業引領,就是通過數字經濟鋪底實現全產業鏈、價值鏈、數字鏈的改造。但要推動大規模的制造業變革,僅靠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動,是遠遠不夠的。”
政府加強引導 從“不會轉”到“主動轉”
8月2日,佛山南海區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機械裝備行業專題對接會舉辦,一批機械裝備行業數字化轉型項目現場簽約,超60家機械裝備類企業與14家數字化轉型服務商深度對接。
未來的兩到三個月內,南海計劃針對有轉型升級需求的重點行業,全力推動數字經濟賦能南海制造。數據顯示,已有超過64%的南海規上企業開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。
“我相信另外那36%尚未投身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企業,一定不是不知道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必要性、正確性,只是需要一個推進的助力、一個恰當的時機或者一個優秀的合作服務商。”南海區經濟促進局副局長關志釗表示。
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一項對約300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調研顯示,超半數企業認為存在轉型自身能力不足的問題,轉型成本高企也抑制了企業轉型需求。“我國制造業體量很大,很多企業都有數字化轉型升級意愿,但是在具體方法和措施上又不太有經驗。”美云智數總裁金江表示。
美云智數是國內新興的數字化服務商之一,通過美的集團成熟的數字化經驗賦能中小企業,加快產業鏈的協同改造。在政府部門的大力引導下,美云智數正加快向中小企業服務市場進軍。
佛山市順德弘金電器科技有限公司,是一家專業環保節能家電企業,主要產品為超靜音、節能、智能加熱器等高科技環保家電,產品多年暢銷日本、歐洲、澳大利亞等地。隨著存量競爭加劇,弘金電器董事長劉四祥一直考慮數字化轉型,但一直無從落子。
經過多輪交流,弘金電器在美云智數找到數字化轉型的“參考答案”,開始展開“數字化工廠建設一期”項目合作。針對數字化工廠的核心生產運營管控系統(MES)進行一期項目的建設,初步體驗,就解決弘金電器從大量紙質化辦公到庫存數據不準確、質量管理追溯性差、物料齊套性不好等一系列痛點。
發展新質生產力,也要加固傳統產業的“護城河”。落實“鏈式改造”,要破解的就是傳統中小企業“不會轉”的痛點和難點。
中山照明燈飾產業集群一度因技術含量不高,陷入低價惡性競爭的困境。“多數政策聚焦大企業,真正反映產業鏈運行情況的中小微企業覆蓋不到,政策資金扶持范圍亟待進一步加深拓寬。”中山市古鎮燈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利暉表示。
2023年,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財政廳新增設立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資金,支持試點城市組織“1個數字化牽引企業+1個集成服務企業+N個軟硬件企業”的“1+1+N”聯合改造模式,共同推動30多個細分行業中小企業的設計、制造、銷售、服務、管理、安全等各個環節數字化升級,向專精特新方向提速發展。
中山瞄準家電、燈飾照明兩大傳統產業,形成省級試點申報方案,入選廣東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,爭取到專項資金支持。曹利暉的公司成為試點數字化牽引單位。“將傳統產品的驅動電源加一個智能芯片,便可以實現產品智能化,滿足消費者更深層次的需求,產品價值也有所提升。”曹利暉表示。
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雙鏈融合,是產業集群整體升級的關鍵。今年6月,中山市積極試點探索家電行業“現代園區工改+質量可信制造”高質量發展模式和燈飾照明“智能產品+數字金融”高端化發展模式,力爭年內推動400家以上被改造中小企業設計、制造、銷售、服務、管理等各環節的數字化升級。中山還成功引進中軟國際、藍卓、華工能源、精工智能等國內領先平臺企業落戶,形成首批市級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供給資源池企業100多家,提供三大類80多套解決方案,累計服務企業超萬家,提供智能改造方案6700余套,為中小企業提供一攬子智能化轉型系統解決方案。
為推動加快相關產業的鏈式改造工作,上月東莞市工信局組織開展了數字化牽引單位、合作伙伴、產品和服務變更工作,聚焦智能移動終端、紡織服裝鞋帽、食品飲料等領域精準發力,鼓勵行業龍頭企業、鏈主企業通過系統開放、數據共享、資源協同等方式,加強與產業鏈供應鏈上中小企業的業務協同與互聯互通,向中小企業輸出轉型能力,加強供需對接和加快“小快輕準”產品的應用推廣,推進鏈式轉型。
促進平臺發展 激活產業升級“一池春水”
鏈式改造的風,吹向珠江西岸城市——肇慶。近日,肇慶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印發的《數字肇慶建設2024年工作要點》提出,推動數字產業化,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集群,支持晟合微電子、魔麗顯示等企業發展;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,推動230家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。
從區域分布來看,廣東八個超萬億級產業主要分布在廣州、深圳、珠海、佛山、東莞等珠三角地區。從產業集群產業鏈資源共享、協同制造等重點環節切入,廣東推動東莞松山湖電子信息、廣州花都獅嶺箱包皮具、佛山順德小家電、揭陽揭東塑料日用品等16個產業集群率先試點,探索集群整體數字化轉型的創新路徑。
廣東正著力構建政策體系,加大扶持力度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,首創“廣東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”,引進培育了370多家優秀工業互聯網平臺及數字化轉型服務商,促進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。今年初,廣東下達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資金7.74億元,重點支持推動中小企業在各環節數字化升級。
同時在全國率先開展以城市為對象,支持各地細分行業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工作。推動廣州、深圳、東莞、中山入選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,在全國率先啟動廣州、珠海、汕頭、佛山、韶關、梅州、惠州、東莞、中山、江門、湛江、茂名、肇慶、揭陽等14個省級試點城市建設。
自東莞2023年成功當選國家級、省級首批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,中央、省、市三級財政資金投入4個億支持東莞市中小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。2024年3月,東莞市工信局對外發布《東莞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專項資金管理辦法》,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,提高財政資金執行效率。
《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》指出,到2025年,廣東省工業互聯網國家示范區引領作用顯著,推動超過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,帶動100萬家企業上云用云降本提質增效。
以鏈式改造優化產業鏈、供應鏈、價值鏈,是制造大省廣東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的要求,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夯實工業經濟發展基礎、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需要。宋丁認為,當前中國的高端制造業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,廣東要通過鏈式改造,實現制造業的升級突破。改革開放40多年,廣東始終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,在發展新質生產力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,廣東一舉一動備受關注。廣東“鏈式改造”大產業集群多、企業數字化程度高、鏈式改造腳步快,已呈現出一定先發優勢。在以數字化引領的鏈式改造賦能下,珠三角制造業的大變革已經開啟。
·END·